
袁家莉
当金风捎来第一缕桂香,当梧桐叶打着旋儿扑向大地,九九重阳便如一位着青衫的老者,携着千年沉淀的诗意与温情,踱步至人间。这个被岁月镌刻的节日,恰似三叠乐章,在时光的琴弦上奏响深沉而悠远的旋律。
一叠登高。王维说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从前总不懂,为何重阳要往山上跑。直到跟着祖父爬过一回屋后的山,才明白这登高里藏着的意趣。秋霜染过的林子最是热闹,枫叶把枝丫燃成火炬,野柿挂在枝头像红灯笼,连路边的茅草都顶着蓬松的白穗,风一吹就簌簌地笑。爬到山顶时,日头已偏西,山下的村落笼在淡淡的炊烟里。祖父从布兜里掏出茱萸,分给我和姐姐,说插在衣襟上,能祛邪避灾。我学着他的样子别在扣子上,鼻尖萦绕着草木的清苦,忽然就懂了,这登高哪里是为了看风景,分明是借着秋光,把日子里的琐碎烦恼,都散在山间的风里。
二叠敬老。小时候的重阳,总与祖母的灶台有关。天还没亮,她就踩着露水去菜园摘菊花,回来用井水淘洗干净,和着糯米蒸成糕。后来才知道,这重阳糕又叫“菊糕”,是给长辈吃的。有一年重阳,父亲接祖母来城里住,她仍记挂着老家的菊花,念叨着“今年的菊酒还没酿”。父亲便陪她去花店买了盆菊花,摆在阳台,又买了糯米和酒曲,祖孙三代围着阳台的小桌酿菊酒。祖母的手有些抖,却依然熟练地把菊花瓣撒进酒坛,说:“酒要封严实,等明年重阳开封,才够醇。”那一刻忽然发现,敬老哪里需要什么大道理,不过是陪着老人做些他们熟悉的事,听他们讲些过去的故事,就像他们当年陪着我们长大那样。
三叠怀远。李清照写“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,从前读只觉得凄凉,如今在外工作,才懂这重阳的思念有多沉。去年重阳,加班到深夜,走出办公楼时,看见路边的小贩在卖茱萸,红紫色的小果子串成串,在路灯下泛着光,忽然就想起祖母蒸的菊糕。给家里打电话,接电话的是母亲,说父亲手里正拿着我去年给他买的放大镜,在看旧照片。母亲说:“你爸刚去买了菊花糕,说要留一块给你呢。”挂了电话,风里的凉意忽然变得温柔,原来这思念从不是单向的,就像山间的茱萸,你插在衣襟上,远方的人也会把牵挂别在心头。
登高,敬老,怀远,这三重意蕴,如同三股丝线,将重阳编织成一幅内涵丰富的锦缎。“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。”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山峦,当最后一盏灯在窗前亮起,重阳的乐章仍在继续。它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开始——对生活的热爱,对亲情的珍视,对传统的坚守,将随着岁月的流转,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。
配资代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